花蓮之歌簡介:
這首頗能代表花蓮風情的「花蓮港」是由花蓮音樂家林道生教授編曲,原始曲調則取材自阿美族的歌謠,原名也是花蓮港,完整歌詞如下:
(前奏一)
海那路灣 秀姑巒 清水溪 八通關
長虹橋 石梯坪 親不知
紅葉溫泉 鯉魚潭呀 花崗山上的海洋
(前奏二)
太魯閣 九曲洞 長春祠 天祥
合歡山 還有那慈母橋
阿美族 有文化村呀 歡迎你來觀光
(主歌)
花蓮港呀 是個好地方 好地方呀
青山綠水 風光明媚賽蘇杭
在那海邊看日出 水天一片 景色輝煌
晚霞四起 牧童歌聲 那樣悠揚
啊 花蓮港 你是我們的天堂
啊 花蓮港 你是我們的家鄉
成千成萬同胞為你歌唱
歌頌你那美麗的風光
你多麼使人難忘
成千成萬同胞為你歌唱
歌頌你那美麗的風光
花蓮號稱山明水秀,沒有哀怨淒涼愛情故事,鄉親的歌,幾十年來都以頌揚秀麗風光及民俗風情為主,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花蓮港」、「花蓮舞曲」這兩首。
這首叫「花蓮港」的曲子,原是阿美族民謠,民國四十年間,由當時第一個研究原住民音樂的花蓮師範學校老師張人模到部落聽音記曲,填詞的賴恩繩再把花蓮之美載入歌詞,印成小冊子,一時洛陽紙貴。
從事音樂工作近半世紀的花蓮音樂家林道生教授,多年前再把這首曲子重譜阿美族原母語,有一次在花蓮縣立文化中心主講「細說五十年來的花蓮舊事」,未開講前,手持著錄音機原音重現, 令在場的聽眾聽得如醉如癡。
林道生教授,近四十年來在花蓮樂壇負盛名,他巡迴各大、中、小學教音樂,桃李滿天下,據說林教授上課的第一節,一定先教唱這首「花蓮港」招牌歌。
林道生對原住民音樂的興趣,是他念小學時,途經花崗山區,聽到原住民牧童在牛背上哼哼唱唱,雖不懂意思,也隨口哼唱,到花蓮師範學校唸書時,當時國內第一個研究原住民音樂的老師張人摸恰巧也在該校,因緣際會使他得到啟蒙。
另一首也十分能夠展現花蓮風格特色的「花蓮舞曲」,原是當年「花蓮港音樂研究會」 會員張春輝(生於台中大甲,九歲時隨父母遷居花蓮),以花蓮市郊荳蘭 (今吉安鄉的田埔) 阿美族村落為創作背景,生動捕捉住土地的色彩、氣味,以及愛人遠行出戰的阿美族少女的豪情與思緒,並將之宣洩於歌舞中的日文詩。
張春輝把日文詩交給郭子究老師譜曲,他以小調、五聲音階譜出具有強烈阿美族風味的「荳蘭姑娘」, 完成後,民國卅三年四月二十九、三十日「花蓮港音樂研究會」在太洋館(後來之花蓮戲院) 舉辦的藝能演奏會上發表。
台灣光復後,郭子究老師向花蓮中學國文老師林錦志講解日文歌詞原意(大概在一九五 O年代初),並請他翻譯成中文,廣東籍的林錦志老師中文歌詞相當簡潔, 頗能掌握原詞的色彩形象,只是私自添加了一些「反攻大陸」時期習見的「愛國情操」 (譬如結尾的「但願國泰年豐,且待凱歌歸來時,團聚融融」) ,讓原來歌詞生動呈現出的阿美族人以達觀、熱情面對生命悲喜的情境失焦了,但因為曲調優美,且曲名取為深具本土風味的「花蓮舞曲」,因此盛唱不衰。到民國 八十五年,花蓮詩人陳黎,重新尋回日文原詩,將它譯成更貼近原意的歌詞, 以還原阿美族的情愫。
花蓮舞曲歌詞如下:(原曲欣賞)
青鳥飛鳴,穿過平林,水影山光,百花送香,
清風飄飄,拂動樹梢,綠滿田郊,花蓮之朝。
Hai yung Hai yo Hai yung Hai yo
當你離儂出征去,奴家的衷心誠意,
千言萬語藏在心裡,怎料得驪歌初唱, 把要叮嚀的忘記。
檳榔黃,檳榔香, 月亮光,照田莊,花蓮之夜。
Hai yung Hai yo Hai yung Hai yo
儂在這裡,長祈禱,望你書信長通。
我們整天流汗,但願國泰年豐。
且待凱歌歸來時,團聚融融。
據詩人陳黎向郭老師問得原始日文曲詞,並翻譯出來的原詞則如下:
吱吱喳喳鳴囀的鳥,明亮艷麗的翅膀喲,
在輕飄的微風中,舞弄飛動,荳蘭的早晨。
嗨湧,嘿喲,嗨洋,嘿喲。
當你離別的那一天,滿懷的真情誠意,
祝福你的話語,千千萬萬在心底,
奈何顫抖不已,終竟又消失無影。
檳榔的果實,成熟飄芳香,
月亮也露著微笑,荳蘭的夜晚。
嗨湧,嘿喲,嗨洋,嘿喲。
我們在這裡祈禱你,戰場上好運久長,
用我們少女的汗,換來今年也豐收,
今夜且盡情地歌唱跳舞。
民國60年代,花蓮原住民少女歌手溫梅桂、張秀美在台灣電視公司五燈獎原住民才藝競賽中,選唱「花蓮港」、「花蓮舞曲」都獲得五個燈二十五分的最高分,最後因此登上了五度五關的寶座,當時使得郭子究老師及林道生教授兩人激動得久久不能自己。
(摘錄自聯合報田德財記者文稿,並參考詩人陳黎尋找原味的〈花蓮舞曲〉一文